“刘老师,你看这款镁材料临床产品的设计思路怎么样?可以制造出来吗?”刚从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宜安科技”)位于松山湖的研发中心出来,祖海越就迫不及待地拿着新成果请教他的企业导师。
今年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祖海越通过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暨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下称“研究生中心”)来到了宜安科技,他将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在东莞完成一年的博士课程。
近3年来,通过名校研究生培养工程,东莞已累计吸引像祖海越这样的研究生共名来莞接受培养(实践)。11月,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松山湖大学创新城A3栋正式启用,越来越多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生将来莞实践、留莞工作。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东莞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强市走向创新型城市,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将招才纳贤前移到培养环节,将企业、*府、学校以及机构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人才了解东莞的一扇窗、留在东莞的一扇门。
“1+1+4”培养体系
让论文“写”在产品上
“研究生中心将企业、研发机构和国内外的专业人才链接到一起,让科研与产业直接对接,打通了产学研的通道。”祖海越说,这是他参加实践以来的最大感受。
祖海越列举了他所研究的镁材料作例子。镁材料是一种接近人体骨组织的材料,可以在人体内完成使命后自行降解。中国在镁材料科研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很多还没有转化为产业。祖海越所在的实践单位宜安科技,是一家集轻合金材料成型、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业从事镁合金、铝合金等轻质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此次通过研究生中心来到宜安科技实践,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将理论变为现实的“圆梦”之行。
“早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时,我所在团队就已经和宜安科技打过交道。我的硕士生导师赵德伟教授与博士生导师秦岭教授合作共同开发一款治疗股骨头坏死骨瓣固定的纯镁螺钉。当时,这款产品的生产方就是东莞宜安科技。”祖海越介绍,“研究生中心的平台让我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制造企业,我们把科研成果带到企业,企业把独特的制造工艺‘回馈’给我们。”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吕泽伟也有同样的感受。今年7月,他通过东莞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来到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吕泽伟不仅可以和研究生中心安排的企业导师沟通科研方向,还可以与广东索特能源科技公司合作,参与到产业化项目中来。
与吕泽伟、祖海越一样,其他来莞实践的研究生不仅仅是简单在企业实习,而是可以通过为期1—2年的实践将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实现这些,都得益于研究生中心联合培养的发展模式。
为推进东莞市引智培才工作,市委、市*府于年启动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专项工作(下称“东莞专项”),并发起成立了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负责统筹协调该专项工作的开展。为吸引研究生到东莞实践,东莞市科技局配套出台系列奖补措施(具体见图表),形成“1+1+4”(1个工作方案、1个资金规程、4个方面规范)的研究生培养(实践)*策体系。从基地研究生培养、培育机构管理、工作站认定管理、基地导师管理等方面加强工作保障,同时着力解决研究生来莞住房等后顾之忧。
数据显示,项目开展至今,累计共有来自98所高校的名研究生来莞培养(实践),其中在读博士人,在读硕土人。
联合培养的东莞特色
链接产业等多方资源
11月14日,年广东省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研讨会暨年联合培养对接洽谈会在莞举行。会上,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佛山基地、中山基地、省科学院基地、东莞基地(东莞理工学院)以及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等5家研究生基地,共同成立了广东省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协作联盟。
事实上,除东莞外,从年起,广东就在佛山、中山设立联合培养基地。与其他地方的联合培养基地不同,年由东莞市人民*府挂牌成立的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下称“东莞名校研究生基地”),是广东省的第一个科技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也就是说,其他地方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由教育部门主导,而东莞则是由科技部门凭借优质的产业及企业资源,主动介入、联合培养,为全省探索了一种全新的联合培养模式。
“东莞名校研究生基地除了联合培养的功能外,还多了一个专业实践功能。”该基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具体而言,我们除了负责统筹协调*府、高校、企业、研发机构等方面的力量,推进国内外高校到东莞市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外,还负责整合*、校、企多方资源,推动国内外名校研究生通过企业研发项目,和东莞广大企业进行无缝对接,进行项目实践。”
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技术中心副主任徐海波曾一度担任过40多名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他认为,对于还在学校上学的研究生而言,知名科技企业能给他们提供更优的研究环境,如更先进的实验室、更能落地的课题以及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导师等。
有专家指出,东莞把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放在科技局,更有利于了解企业需求、梳理企业项目、整合企业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梁勇介绍,事实上,东莞名校研究生基地利用市科技局的企业资源,已为“东莞专项”筛选和推荐多家企业和多名优秀导师,并提供了很多帮助。
引才环节前置
助企业建设研发人才梯队
近日,东莞市安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安达自动化”)技术型高管们异常忙碌,他们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为明年来公司实践的电子科技大学9名研究生辅导课题研究方向。
这9名研究生是安达自动化主动去“招揽”过来的。日前,安达自动化参加了“东莞专项”的相关双选会,并从65名研究生中成功招到了与企业业务相契合的9名研究生。
“我们公司位于寮步,作为制造企业,招到名校毕业生,特别是院校毕业生的机会一直比较少。”安达自动化总经理特助杨晓龙坦言,希望通过参加“东莞专项”研究生联合培养活动,寻找企业所需人才,和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为企业储备人才。
目前这9名研究生正在读研一,他们明年将来到安达自动化开始为期两年的实践学习。杨晓龙认为,届时应该会有不少毕业生愿意选择留在安达自动化、留在东莞。
“因为东莞联合培养的*策是十分优越的,来莞的研究生不仅有补助、包住宿,我们企业也会为他们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为他们配备研发总监之类的技术型高管担任企业导师。”杨晓龙说,“实践就像一个窗口,研究生们来到这里,了解了这里,看到东莞不论是*府还是企业都如此重视人才,毕业后留下来也就自然而然了。”
杨晓龙的推测不无道理。接受采访的吕泽伟和祖海越都表示,毕业后会考虑留在东莞。吕泽伟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大湾区各个城市吸引人才的优惠*策频出,他身边很多同学都选择来大湾区工作生活,其中有不少同学选择来东莞。“东莞气候宜人,并且重视人才的氛围很浓厚,我以后也很可能留在这里工作生活。”
除了推进“东莞专项”,为加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研究生中心还建立了“项目人才需求库”,目前征集了全市个企业、个项目,共个研究生岗位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以‘项目为牵引,双导师为抓手’的培养理念,采用联合培养模式开展研究生培养(实践)工作,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帮助企业建设研发人才梯队。目前来看,将人才引进环节前置到联合培养效果已经初显。”研究生中心负责人说。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在莞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人毕业后就业(不包含读博),其中留莞就业57人,总体留莞率达44.5%;签离未毕业研究生22人,有意向留莞就业15人,意向留莞率为68.2%。
■链接
研究生联合培养奖补措施
●—年,东莞每年安排万元,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引导资金,用于支持东莞市企业与高校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实践)领域开展的优秀科研项目。
●对于在东莞市内企业进行培养的研究生: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可享受每人每月元的补贴,累计最高补助金额为5万元;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补贴元,累计最高补助金额为3万元。
●对于在东莞市内新型研发机构或事业单位进行培养的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补贴元,累计最高补助金额为4万元;
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元,累计最高补助金额为2万元。
南方日报记者施美
策划:*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