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才是股骨头坏死最具性价比的治疗 [复制链接]

1#
#发优质图文得流量券#

生活里,大家购物要追求性价比,看病其实也是如此。特别是面对众多的股骨头坏死治疗方式,性价比则成为了患者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

说到“治疗性价比”,其实就是要找到效果好、损伤小、花费少的治疗方式,而且能真正帮助患者摆脱疾病。

在我院接诊过程中,不少患者曾尝试过中药、西药,或外用膏药等保守治疗方式。患者最初的想法就是这种方式方便省事、费用也比较低,但结果往往出乎他们的意料,保守治疗需要按疗程进行,一个疗程至少三个月,费用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且,当患者发现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是停药后症状又复发时,他们甚至会建议再坚持用药一两年才行。这就像是一个个无底洞,让患者陷入了无尽的循环。

长期下来,病没见好,花费的钱都够换个关节了,而且长期吃药对肝脏的损伤很大。

更可笑的是,不少机构宣传祖传秘方可以治愈股骨头坏死,要知道这个病从发现到现在,不过百余年,哪里来的祖传秘方呢?然而正是这些夸大宣传,让一些病急乱投的患者上当受骗。

我们必须明白,股骨头坏死毕竟是骨科疑难病,不是简单吃药、贴药就能解决的。因此,选择治疗方式时,患者一定要谨慎,既要考虑效果,也要考虑治疗性价比,避免走入误区,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还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我院的保髋案例,和大家一同探讨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性价比问题,希望病友们能够保持理性,不要因过度期望影响了对治疗方式的正确判断。

我院患者肖先生,42岁,重庆人,双侧股骨头坏死。在来我院前,已经确诊2年,一直采取吃药、理疗等方式,病却越来越重,来到我院就诊时,完全走不动路了,病情已经进展到四期。

从治疗前的骨片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双侧坏死面积较大,塌陷明显,髋关节出现严重磨损,关节间隙狭窄,尤其左侧,关节间隙几乎融合,也就是说关节已经“卡死了”,没有了关节间隙,自然是走不了路的。

由于先前错误的治疗,患者已经错过了保髋的黄金时期。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医生眼里只能手术置换,对肖先生来说换确实是更稳妥的办法。

但是,医生治疗如果只针对疾病本身,未免太过冷漠。前面我们提到肖先生才40岁左右,正值壮年,是家庭的顶梁柱,如果此时置换,不单单是综合费用的问题,治疗休养的时间成本、假体使用寿命问题等,都是他必须要考虑的。

而且,人工假体毕竟不是原生骨,在关节的匹配和使用上难免会受到影响。因此,置换后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日常行为,比如避免坐矮板凳、下蹲、弯腰等动作。此外,关节置换后的关节的承受能力和稳定性有所降低,患者也需要避免从事偏重体力工作,这意味着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转行或调整工作岗位。

患者保髋意愿强烈,从感性角度而言,我们内心当然是希望尽可能为其争取保,为了确定有没有保的可能,在如同废墟一样的股骨头里寻求一丝生机,我院经过深入的专科检查评估,找到了一丝希望的“星星之火”。

01首先:值得欣慰的是,患者年龄尚轻,骨密度状况良好。从塌陷风险评估来看,患者的病情发展不会过于迅速,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骨修复速度无法赶上塌陷速度,那么治疗希望渺茫。02其次:患者的血运问题集中在股骨头内部,而外部供血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换而言之,患者仍具备足够的外部血运供应,这为后续骨质修复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来源。0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患者自身保髋意愿非常强烈,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依从性,愿意全力配合医生,这种积极的态度,无疑大大增加保髋成功的可能性。

万事俱备,只待实施!经过细致全面的检查和专家团队的深入讨论,我们位患者量身制定了一份系统保髋方案,并采取了多项专利保髋技术。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患者来院复查,我们欣喜地发现,患者的骨质正在逐步恢复。尤其是一年多后再次复查,关节间隙明显变宽,双侧坏死区大量新骨生成,骨密度显著提高,骨质变得更加坚硬,这样的股骨头完全能够继续发挥作用,接着使用。

这段时间,患者的疼痛和行动受限情况得到显著改善,现已能够脱拐正常行走,生活治疗大幅提升。患者自己对于当前的保髋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即便未来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可能仍需置换,我们也为患者争取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这段宝贵的时间,对患者而言,无疑充满了无限的机会与可能。因为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置换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完善,治疗费用也有望逐渐降低。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股骨头难题就能被完全攻克,患者们也能彻底告别换骨头的命运。

分享这个案例,是想告诉大家,股骨头坏死的治疗选择是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考量,我们不仅要考虑疾病特点,也要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和需求,既然考虑治疗的经济成本,更要权衡治疗的效果和长远结果。因此,面对骨坏死的治疗决策时,我们应持理性态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路径、最具有“性价比”的治疗方案。

?本篇案例仅作为科普宣教,希望通过患者自身经历,让更多患者认识到: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责任,积极且正确的心态至关重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