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一位在北京享有盛誉的相声演员,在南京高铁站不幸从0米高台跌落,情况危急,医院接受治疗。传闻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为他全身共计植入了08枚钢板和钢钉。考虑到人体仅有块骨头,这意味着平均每两块骨头就有一枚钢板或钢钉,这样的数量确实令人咋舌。然而,在他后来的微博中,他展示了从体内取出的40余块钢板和钢钉,这一景象无疑令人深感震撼。.为何骨科手术中常需使用钢板和钢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这样的场景:修复碎纸片需要胶水,而修复损坏的椅子则离不开锤子和钉子。这些工具都扮演着固定的角色,确保修复后的物体能够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骨折,作为骨头结构功能的损害,其治疗同样需要固定这一关键环节。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包括复位、固定以及康复训练。其中,固定又可分为内固定和外固定,而我们所熟知的“打钉子/钢板”正是内固定的一种方式。此外,在软组织修复手术,如韧带重建和肩袖修补中,也可能会使用到金属内植物,如带线锚钉、钛板等。对于患者而言,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除了术后的功能恢复,还包括身体内的钢板和钉子是否需要取出。
身体里的钢板/钉子是否需要取出?
通常情况下,内固定的钢板和钉子无需取出。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临床普遍使用的内固定材料具有低磁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它们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不会造成任何干扰。而且,取出这些材料不仅需要额外的手术费用,还可能面临神经血管损伤、麻醉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再次骨折。另外,二次手术可能会破坏原骨折断端的血供。以股骨颈骨折为例,大约40-50%的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后-2年内会出现股骨头坏死,这主要与股骨头颈的特殊解剖结构、力学特性以及血供受损有关。此外,临床骨折内固定取出过程中还常面临以下挑战:①取出困难,②取钉后的钉孔和软组织出血问题,③切口愈合和美观问题,④镇痛和快速康复问题。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示意图
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取出内固定可能变得必要。这包括:首先,排异反应的出现。虽然大多数人能够与内固定材料和平共处,但仍有少数人的身体无法适应这些材料,并表现出明显的异物排斥反应,如皮肤红肿、反复溃疡和愈合困难等。其次,内固定失败的情况。这可能由于钢板和螺钉在体内因各种原因断裂或合并感染所致。最后,某些特殊部位的内固定物可能引起不适。例如,位于皮下且与皮肤反复摩擦的钢板可能造成皮肤损伤,而靠近关节且影响功能的内固定物,如肩锁关节的锁骨钩钢板或肱骨近端钢板等,若不取出可能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在这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取出内固定物。另一方面,患者的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在临床实践中,相较于老年患者,年轻患者往往更倾向于接受内固定物的取出。这主要是因为年轻人具有更快的恢复速度,使得他们在内固定物取出后能够迅速愈合。最后,针对内固定物是否需要取出的问题,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针对内固定物是否需要取出的问题,我们总结了以下建议:
若内固定物对功能康复无碍且无显著不适感,为避免二次手术带来的风险,建议保留不取。但需注意,某些特殊部位或情况可能需另行考虑。
通常,内固定物的取出时机应安排在术后8个月以上,确保骨折已彻底愈合。过早取出可能增加再发骨折的风险,而过晚则可能因内固定与组织粘连而增加取出难度。
以股骨颈骨折为例,患者在内固定取出后应遵循医嘱,避免负重活动一段时间,随后可扶拐下地并逐步增强功能锻炼。若取出后发现骨缺损较大,则应及时进行植骨手术。
庞忠训、彭方敏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取出后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分析》一文中,探讨了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内固定取出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情况。
任绍东、陈泽群等人则在《四肢骨折内固定取出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中,对四肢骨折内固定取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Lovald、Mercer等人在《Hardwareremovalafterfracturefixationproceduresinthefemur》一文中,研究了股骨骨折固定术后内固定物的取出情况。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内固定物取出后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取出时机的宝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