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的历史演变看ldq [复制链接]

1#

作 者:许医院

导读

良好的骨折分型不仅简单易记,最重要的还需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如大多数骨折一样,股骨粗隆间骨折经历了从“解剖学描述”到“提示预后”的历史演变,推动这一改变的是我们对骨折认识的不断深入。仔细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该过程实际上就是骨科医生对“双壁骨折”不断认识的过程。

所谓“双壁骨折”指的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内侧壁骨折和外侧壁骨折,今天各位骨科同道就随笔者一起来回顾一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的演变过程,同时一起来探讨“双壁骨折”究竟在该过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

重点

重点一: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的历史演变

目前公认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有以下十种:Evans分型(年),Boyd-Griffin分型(年),Ramadier分型(年),Decoulx-Lavarde分型(年),Ender分型(年),Tronzo分型(年),Evans-Jensen分型(年),Deburge分型(年),Briot分型(年),A0分型(年)。经过历史洗礼,如今仍活跃在临床的只有Evans分型、Evans-Jensen分型还有AO分型。

?Evans分型

年,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两种类型。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上外延伸;Ⅱ型:骨折线是反斜形。其中I型1度和I型2度属于稳定型占72%,I型3度、I型4度和Ⅱ型属于不稳定型占28%。(图1所示为当年JBJS杂志上刊登的原版Evans分型)

贡献:首次提出复位后稳定的关键是修复股骨转子区后内侧皮质的连续性,简单而实用,并有助于理解稳定性复位的特点,准确地预见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复位和穿钉后继发骨折移位的可能性。

?Evans-Jensen分型

Evans提出后内侧骨折块主要影响了骨折的稳定性,但是股骨粗隆间骨折往往涉及前内侧骨块(包含小转子),且多数移位较大。因此,年Jensen对Evans分型进行了改良,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以及复位后骨折是否稳定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五型。I型:2骨折片段,骨折无移位。Ⅱ型:2骨折片段,骨折有移位。Ⅲ型:3骨折片段,因为移位的大粗隆片段而缺乏后外侧支持。Ⅳ型:3骨折片段,由于小粗隆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V型:3骨折片段,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如图2所示)。

贡献:该分型最大的贡献在于以Evans分型为基础,将前内侧皮质的连续性引入到骨折稳定性的评估中,至此,逐渐形成了内侧壁的概念。

?AO分型

AO组织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其整体骨折分型系统中归为31A类骨折(如图3所示)。

A1型:经转子的简单骨折(两部分),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亚型:1、沿转子间线;2、通过大转子;3、通过小转子)。

A2型:经转子的粉碎骨折,内侧和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亚型:1、有一内侧骨折块;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3、在小转子下延伸超过1cm)。

A3型:反转子间骨折,外侧骨皮质也有破裂(亚型:1、斜形;2、横形;3、粉碎)。

年AO组织对该分型进行了改进,将Evans-Jensen分型与AO分型进行结合,并单独列出了31A1.1型骨折为单纯的股骨大粗隆骨折,同时强调了31A1.3型骨折为内侧壁和外侧壁均骨折,但外侧壁的厚度超过20.5mm(如图4所示)。

贡献:首次将外侧骨皮质的完整性引入骨折分型系统,年的改进分型更是将外侧壁的厚度纳入其中,并将大粗隆骨折单独列出。至此,内、外侧壁的完整性在骨折稳定性的重要地位凸显。

重点二:“双壁骨折”的重要性

从以上几种临床较为常用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可以看出,骨科医生目前主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