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聊股骨头坏死12核磁共振在骨坏死检 [复制链接]

1#

磁共振成像(MRI)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晚期80年代早期,其使用磁性信号而非X线,和CT及体外冲击波成为上世纪的三大医学奇迹。MRI使用后不久,MRI在骨坏死早期诊断的价值就凸现出来。大量研究证实其对骨坏死诊断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多病例可以在发病数周后得出诊断,远远早于X线和CT扫描,且目前仍未发现其对机体的有害性,因此MRI在骨坏死诊断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骨坏死早期诊断的金标准。而应用MRI对骨坏死早期诊断的提高也极大促进了骨坏死治疗的改善。

MRI对ONFH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达96%~99%,是股骨头坏死ONFH早期诊断最敏感且最可靠的方法。ONFH的典型MRI改变为T1WI显示股骨头内蜿蜒状带状低信号(bandlikepattern),低信号带包绕高或混合信号。T2WI显示双线征,但约20%的患者可缺如。建议同时行T1及T2加权序列。对可疑病灶可另加T2压脂或STIR序列。常规应用冠状位与轴位成像,为更精确估计坏死体积及更清晰显示病灶,可另加矢状位成像。应用Gadolinium增强的MRI对检测早期ONFH非常有价值。

核磁共振(MRI)是诊断骨坏死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在骨坏死的极早期,即原ARCO分期为0期(改良ARCO分期及中国分期已经去除此期),MRI无异常改变,只有组织活检可发现细胞组织坏死,这种骨坏死只有在血供突然中断的情况下才可出现,如动物实验或股骨颈骨折等,而在有骨坏死的高危因素(如使用激素、酗酒、减压病等)引起的全身性骨坏死中很难遇到。当骨坏死周边出现新生带和反应性硬化时,在MRI上即可出现异常改变。新生带和反应性硬化在T1WI上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在T2WI上呈双线征,即内侧为线状高信号,代表新生肉芽组织,外侧为线状低信号,代表坏死区周围的新生骨。偶尔出现三条高低信号并行的带状异常信号,高信号居中,两边伴行低信号带,称之为三线征。坏死区则由于组织成分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可以为脂肪信号(高T1中等T2信号),血液信号(高T1高T2信号),液体信号(低T1高T2信号),纤维硬化信号(低T1低T2信号,也可为上述各种成分的混杂信号。

当发生骨坏死时,髓腔内的压力增高,可出现髓腔内水肿改变,表现为弥散性低T1高T2信号,边界不清。骨髓水肿既可出现在骨坏死区的周围,也可以出现在无明确骨坏死征象的病例中。有学者认为骨髓水肿可以是骨坏死的一种早期征象,随诊观察中发现出现骨坏死;但骨髓水肿在随诊过程中,也有水肿消失自愈的病例,称为一过性骨髓水肿。当骨坏死发生在关节端时,MRI还能对关节软骨进行评价,可准确显示关节软骨有无断裂;当关节软骨受累后,则累及到关节,从而出现关节积液,进一步发展,则可出现继发性骨性关节炎,表现为骨性关节面塌陷,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下假囊肿,骨赘形成等。

双髋关节MRI平扫。A(T1WI)和B(STIR)示双侧股骨头内可见环形低T1高T2信号灶,包绕的坏死区为脂肪信号(高T1,脂肪抑制序列低信号),右侧股骨头颈部骨髓水肿明显。

除上述骨坏死的典型MRI表现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表现。如斑片状低T1高T2信号,多见于髓腔内较小的病灶,主要是小的骨坏死灶被肉芽组织替代所致;斑片状低T1低T2信号,主要与坏死灶纤维化硬化有关;局限性低T1高T2信号,即囊肿信号,此为囊性骨坏死,或坏死灶液化所致,较少见。

虽然MRI能早期诊断骨坏死,但对骨性塌陷和关节软骨下骨折的显示不如CT。但当股骨头坏死出现进展,有软骨下骨折或新月征等,MRI会出现骨髓水肿征象,T1WI显示带状低信号,T2WI抑脂显示股骨头颈部除病灶区外骨髓水肿及关节积液(Ⅰ°—Ⅲ°)者,应视病变已进展到塌陷前期或塌陷期。

右髋MRI示骨髓水肿,蛙式位显示已出现新月征

总之,MRI是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金标准,是对诊断最可靠且敏感的方法。如MRI出现骨髓水肿,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进展到中晚期的表现。但创伤性骨坏死早期也可能因为创伤因素,出现骨髓水肿,这一点需要临床医师注意鉴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