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1月,作为第二十二批援青博士团成员、医院副院长,我院骨科主任中医师邵敏教授开启在青的援助工作,会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日前,广州中医院博士生及硕士研究生导师邵敏教授与在读有几位研究生联系,对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论文进行了指导,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和下一步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同时也向自己的学生们传来了“世界屋脊”的问候。
年1月初,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22批博士服务团的成员,正式开启了我的援青之旅。我的专业是骨科,迄今,我在青海开展了30余台关节手术。“在青海上,博士团医疗组的成员们不仅要完成管理和临床任务,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同时还要克服高原反应,克服缺氧导致的各种不适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
年3月8日,第22批博士服务团医疗组的成员,我们来到了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参观了低压氧舱研究室、中藏药研究和开发研究室、临床研究室、动物实验设施、电镜共聚焦实验室、低氧生理研究室、分子生物学与蛋白工程研究室、干细胞研究室、细胞生物学与形态学研究室。博士团成员与研究中心师生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座谈会,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心20年来在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等领域的情况。博士团各位专家依次发言,在高原骨代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人群肺功能、肺心病、高原脑科学和高原药物代谢等领域与格日力教授和研究中心师生进行交流,并在高原骨代谢、高原肺功能及高原药物代谢等多个领域达成了初步合作的共识。
在高原医学中心与格日力教授座谈的合影
年3月15日,博士服务团医疗组又来到了青海医院,与高原医学开拓者、创医院各级领导进行了座谈,在如何进行高原医学临床与科研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教授表示,从国家层面战略发展来看,人才至关重要,人的一生难得有几次拼搏。希望第22批博士团成员来到青海要发挥高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这12个字非常适合博士团成员到青海来工作。不管是哪个行业,在这里都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这里是天然的实验室。博士团成员也表达了将结合自己的实际,围绕高原医学进行深入研究,将科研和论文书写在青海大地上,书写在世界屋脊之上。
与吴天一院士座谈合影
精神是青海最宝贵的财富,半个多世纪前升起的蘑菇云,不仅记录下了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壮举,也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地镌刻在了青海大地上;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格尔木的奠基人”、两次进藏的慕生忠,在财力匮乏、技术短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带领10万*民,靠铁锹、钢钎等极为简陋的工具,仅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在“生命禁区”打通格尔木至拉萨的公路运输线,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在玉树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形成的“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等。
在经过援青短短二个多月磨炼后,我对“青海精神”和“高原精神”有了更加的理解。我常在想:一批又一批的博士服务团以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对高原事业的热爱,我深感荣幸,能够参与这项光荣的事业!今后,我会一直以“青海精神”“高原精神”来激励自己,为高原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科研和论文书写在青海大地和世界屋脊之上,让*旗高高飘扬在高原之巅。
第22批中组部援青博士团医疗组成员:医院心血管内科程康安教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冯晓凯教授、中医院成人外科中心樊红光教授、医院消化内科行*副主任马娟教授、医院胸外科张治教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韩淑燕教授、医院刘海洋教授、中医院胸外科李嘉根教授、广州中医院关节骨科骨病科主任邵敏教授。
专家介绍
邵敏,中组部、团中央第22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广州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关节中心关节骨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到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现任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
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疾病,尤其擅长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及膝关节退行性变等疾病的治疗。
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第一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四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兼任: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骨伤科手术学》副主编。《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肿瘤与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中药管理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实习生:沈世邦
责任编辑:叶美琪
校对编辑:连萌
初审:邵敏
审核:王剑
审定发布:范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