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陈汐通讯员朱玲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从村社院落到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近日,记者跟随着平凉华亭市“新春走基层”活动镜头,一个个普通的劳动者身影引入眼帘,他们忙碌着、奉献着,付出着、也收获着……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他们不只是一群单纯为了解决个人温饱的年轻人,更是一群拥有芳华青春的奋斗者、胸怀大志的赶路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言行中涌现出的浓烈乡愁与赤忱,是立志建设家乡的勇毅与担当,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踔厉奋发、笃力前行的磅礴青春力量。
“最想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曲子戏”
正月初十,春寒料峭。行驶在西华镇西塬村,山村隐掩在白雪皑皑处,远远听闻古朴苍劲的曲子戏腔调传来。声音高亢升腾于山村上空,激昂盘桓中又回旋而下,丝丝缕缕溶解于泥土之中,天地间仿佛浑然一体,只留满腔荡气回肠。
见到王鹏时,他刚唱完一出传统曲目《天官赐福》。简单卸妆后,就和我们攀谈起来。唱曲子戏,村民图个热闹,可是对于这位现年28岁的年轻人来说,意义远不止此。去年村上换届,爱好文艺、经常参与曲子戏演出的他被村民选举为村副主任。对王鹏来说,“官”不大,但是担子不小。他告诉记者,西塬村共有6个社,能唱曲子戏的大概有多人,年龄最大的唱了30多年,今年已74岁高龄,最小的表演者25岁。全村唱曲子戏的氛围还算浓厚,但是对更多的“90”后、“00”后来说,曲子戏就是过年生活的一点“佐料”,真正静下心学的并不多。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亭曲子戏,如何突破传承青*不接的现实困境,这一直是萦绕在王鹏心底挥之不去的课题。
“最想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曲子戏。”王鹏认为,目前在曲子戏的传承上,传播力不够广,年轻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村上计划更新音响设备,购置新服饰道具,再创作鲜活的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新剧目,同时要借助抖音、快手等现代媒体平台直播宣传,让曲子戏打破时空、地域限制,走近更多人的生活。
勤劳致富“犇”向“牛”日子
朴素的衣着,消瘦的身躯,眼前这个皮肤黝黑一脸质朴的青年男子就是当地有名的养牛大户——东华镇裕光村村民,宏富养牛合作社负责人张永乾。
“只要肯干能吃苦,都能把日子过红火。”回忆起养牛经历,张永乾打开了话匣子。今年36岁的张永乾生活可谓是一波三折。年,全家乔迁新居,刚憧憬在新生活的幸福中,张永乾突然被检查出股骨头坏死,一场手术让整个家庭背上了30多万的债务。年2月被评为扶贫户后,要强的张永乾做梦都想要摘掉这个“穷帽子”。得知养牛有补贴,还有牛保险,没了后顾之忧的他说干就干,在自家院子里扩建牛棚,并一次性购置了6头母牛。接着,流转村民撂荒地,种上玉米、苜蓿等青贮饲料。全家齐心协力,精心伺养,养牛带来了好收益,当年就摘掉了穷帽子。
受到鼓舞后,张永乾一鼓作气,持续更新红牛品种,扩大饲料种植面积,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养殖道路。年张永乾接手裕光村宏富养牛合作社,与其他4名股东一起,继续引进优质牛品种,不断扩大牛产业。年合作社养牛余头,集体收益35万元,20户村民喜领托管和劳务分红,其中有15户是曾经的贫困户。
在张永乾的带动下,养牛的人多了,乡亲们的日子也过得活泛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背井离乡去打工,而是把目光投向乡村。过年期间,村里两个多年在外务工的伙伴前来“取经”,表示要跟着张永乾干,靠勤劳双手过上“牛”日子……
“乡亲们信任咱,咱就要把这个事干好”
河西镇河南村的灯笼厂“火”了。这个春节,市内随处可见样式精美的“河南村制造”大红灯笼高高挂,映红了新春新气象,更惊艳“点亮”了河南村产业发展新图景。
走进灯笼加工厂,几名工人娴熟地制作握钩、串骨架、缝灯笼面……“灯笼厂去年10月份正式投产经营,先后吸纳70多名群众参与务工,光春节期间接到订单数量超过个,纯利润7万余元。”河南村*支部书记荆小*介绍到。这位朴实能干的*支部书记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灯笼厂负责人。
从“空壳村”白手起家到渐成规模,从无人问津到订单接不过来,对于这中间的艰辛和付出,荆小*一笑而过。“乡亲们信任咱,咱就要把这个事干好。”当兵复员归乡,被选举为村*支部书记,这个年轻人最大的感受是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就想为村里做些实事,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谈到今后村上规划,荆小*有着很清醒的认识。“灯笼季节性强,过年集中需求量大,其余时间生产处于空闲状态。”他表示,要长足发展就要与时俱进,经过和镇上多次沟通,准备年后外出多学习加工工艺,扩大灯笼的制作种类,同时还要到义乌等小商品批发基地,引进制作一批易操作、实用性强的小商品,让灯笼厂真正成为群众致富工厂,让种类丰富的手工业“订单”成为村民的幸福“账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