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木耳产业,金苍村百姓踏上致富路。(资料图片)
年1月,刘志峰被省人社厅选派到国家级贫困县汪清县金苍村任第一书记。接到通知后的刘志峰很兴奋——“因为我有农村工作经验。”
早在年我省开展“三帮扶”工作时,刘志峰曾作为帮扶干部在东辽县安石镇河北村挂职,对农村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改善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独到的思路和见解。
10个小时,公里。当刘志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路顶风冒雪,爬过崎岖山路,翻越两座雪山,从省城到达这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时,心凉了半截——
夜色漆黑,只有两束车灯照着前方;村庄沉寂,隐约看到家家户户东倒西歪的木栅栏;村路破损,路面坑坑洼洼颠得人胃里翻江倒海……这个小山村远比刘志峰想象得更为偏远、更加落后。
“金苍村地处长白山腹地,距县城82公里,全村土地少,人均0.17亩,困窘的生活散了人心,老人守着破败的老屋得过且过,年轻人一个个往外跑……怎么才能让小村充满生机,村民看到希望呢?”晚上睡在冰冷的房间里,刘志峰辗转反侧。
深入群众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着力点。
第二天,刘志峰和驻村工作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深入到村屯与村民唠家常,深入到木耳栽培大户的菌房、养牛大户的牛舍和泥泞的村路上实地查看情况,问询致贫原因。
山区的冬天,冰冷刺骨,刘志峰常常是脸冻得通红,手脚都不听使唤。白天走访调研,晚上加班加点,对每一个贫困户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但他们的做法并没得到村民的认可。
“这些从城里来的当官的,也就是走个过场,用不了两天就回去了!”
“来家里问这问那有啥用,还不如给俩钱,送点东西实在呢!”
……
金苍村祖祖辈辈靠种玉米为生,脱贫致富没找到路子,年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穷习惯了”的村民不是个例。他们甘于守着贫瘠的土地,过着清贫的日子。
很快,刘志峰找到了金苍村的“穷根”,那就是*支部凝聚力不强,创业项目短缺,致富门路不宽,加之贫困人口中年老体弱者偏多,60岁以上的占到70%,主观能动性不足。
村子穷与班子弱常常是一对“孪生兄弟”,村*组织自身不强,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效。刘志峰深谙此理,他从抓*支部建设入手,配合当地镇*委,利用农村*支部换届之机,大力加强金苍村*支部建设,选好配好村支书和村干部,积极发展年轻*员和后备力量,提升*支部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建促脱贫攻坚。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日活动,每个月都有*群活动,每个节日都有节目安排。*员的心聚在了一起,大家想事干事的劲头足了。
“以前召集*员和村民代表开会,村里广播喇叭喊多少遍,也就来那么两三个人,大家凑在一起除了闷头抽烟,就是大眼瞪小眼,谁也说不出来个什么。现在不同了,每次开会村里都有大事要研究,发展村里产业项目、修路改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等,都要听听大伙的意见。”村主任倪希国自豪地说。
慢慢的,*员干部和村民跟刘志峰走近了,大事小情也都愿意找他商量。
因地制宜打出产业扶贫组合拳
“要想脱贫,光打成一片还不行,发展产业才是根本。”从*策到组织,从思想到制度,从产业到特色,刘志峰为金苍村打造了一套环环相扣的脱贫方案。
长白山余脉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林木间,30多个蜂箱向阳排开,苏义荣头戴黑色防护帽,抽出巢框的一瞬间,成百上千只小蜜蜂,扭动着胖胖的身体,互相挤着,翅膀嗡嗡作响。他正在给蜜蜂做病虫害防治。
每年6月,椴花盛开的季节,树林中到处都弥漫着芬芳扑鼻的香气。也是苏义荣最忙碌的季节。年,村里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苏义荣一家也在名单里。
金苍村海拔米,相对海拔比较高,无霜期只有天,山多地少并且地力较差,种普通农作物,收成、收益都很一般。但金苍村也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地处长白山腹地,东北虎豹公园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93.9%,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椴树蜜源,而且自然植被条件好,非常适合发展养蜂产业发展,不失为产业精准扶贫的一剂良方。
工作队看到外地养蜂户在山里赶花期,就琢磨:在家养蜂,不出门也能赚钱!
队员们找到苏义荣说了想让他养蜂的想法。没想到老苏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不中不中,俺一没钱二没技术,怕弄砸了!”
于是,工作队一边帮苏义荣张罗养蜂工具和提供免费蜜蜂,一边忙着联系省养蜂科学院研究所的研究员给村民开展养蜂培训,方便解决百姓在养殖蜜蜂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刚卖了一茬,还有多斤蜂蜜,等着价钱好再出手,穷了一辈子,终于苦尽甘来啦!”养蜂上了道,苏义荣步子越迈越大,养蜂规模由5箱扩大到19箱,凭着养蜂和养鸡雏的收入,他一举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而今,这个一开始只有两户贫困户参与的项目,到年已发展到户,目前已成为村里的一大重要扶贫产业。
几年来,刘志峰和驻村工作队绞尽脑汁,利用现有资源,打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组合拳。
汪清素有“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之称,充足的柞树等硬杂木资源,为优质黑木耳栽培提供了原材料保障。但金苍村黑木耳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些年,木耳品种杂,质量参差不齐,土法制菌成活率低……为了让百姓真受益、长受益,刘志峰把目光盯在了标准化体系上。
刘志峰积极争取资金万元,建立了年产万袋的木耳菌包厂。当年,菌包厂就收益了10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同时,还安置了50多人就业,带动了多户通过栽培木耳实现创业。
为了能给贫困户增添一笔长期稳定的收入,刘志峰和工作队又协调来万元,建设了千瓦光伏发电产业项目。另外,他们还根据各家各户实际,量身定制产业。
“金苍村的海拔、气温、土壤条件都很适合种植中药材,经过认真调研,我们在这里建设90亩中药材示范园区,在未来3年内效益会一年比一年好。”刘志峰说,“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不能工作队撤走了,产业就*了,我们总要给村里的百姓留下点什么。”
4年来,在刘志峰积极争取下,省人社厅先后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在金苍村建设了金业果园、金业木耳、金业光伏、金业中药材种植和金业养蜂等“五大扶贫产业基地”。
志智双扶扶到百姓的心坎上
“桂英啊,最近感觉腿怎么样?”
“哎呀,刘书记快进屋,还没吃饭吧,今天一定在家吃口饭再走啊!”
正在拾掇院子的徐桂英,看到刘书记热情地把人请进屋。
不大的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柴火整整齐齐地码在墙角。屋里几件老式家具被擦拭得锃亮。
“我最近好多了,现在走路比前阶段又好些,干家务活啥问题都没有了。”
徐桂英多年前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因为家里困难,只是简单开些药治疗,但始终不见好转。后来已经发展到不能直立行走和正常劳动。
驻村工作队在对贫困户摸底调查中得知了这件事,就隔三差五跟徐桂英夫妻二人商量,到省城给找专家诊治的事。
本是挺开心的一件事,但是却让两口子为难了。一是家里经济状况实在拿不出这笔钱来医治,不然也不会一拖这么多年;再就是俩人都没出过远门,最远也就是到汪清县城买点药。去长春治病,真的难倒了这对老实巴交的夫妇。
刘志峰一直把徐桂英的事挂在心上,每次回长春医院了解下情况。最后,经医院协调,承诺免费为徐桂英实施手术治疗。
“当时听到刘书记说可以免费医治这消息,真不敢相信,我们两口子激动得一宿没睡着觉。”徐桂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万分。
经过扶贫工作实践,刘志峰和工作队发现,“等靠要、脏乱差”是金苍村脱贫工作的最大的顽疾。“只有精神文明建设不缺位,才能真正走好脱贫致富路。”几年来,刘志峰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在扶贫扶志扶智下足“绣花功夫”,积极探索实践,采取各种举措,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促进了自治和德治有效衔接。
道路坑洼不平,环境脏乱差。这是刘志峰初到金苍村的第一印象。环境不改变、搞不好,村民就不可能在脱贫攻坚中有真正的幸福感、获得感。
为改变这一现象,刘志峰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为争取项目,他坚持不懈,一次不行来两次,两次不行天天来。与刘志峰交往过的各部门干部都有一个共识,说他为了项目争分夺秒、不知疲惫,跑破了鞋,磨破了嘴……
付出总有回报。几年来,金苍村的水、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整体推进:先后铺设了6.4万米自来水管线,修缮了5万余平方米沥青路面,建设了1米河坝,栽种了0余棵绿化树木,安装了盏路灯,改造了31户危房,修建了余米边沟和1万余米栅栏……如今的金苍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贫困户高兴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这河道里全是垃圾,特别脏,夏天都不敢开窗户,现在修了河坝和沥青路、安了路灯、建了长廊,环境好了,心也敞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