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病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孤寡独居老人现状调查存在就医困难等问题
TUhjnbcbe - 2022/11/29 23:25:00

CFP供图

●在我国有很多老人因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无子女照料,无奈独居;还有一些老人因种种原因没有子女,又没有老伴,成为孤寡老人。这些老人不同程度存在没人陪护、无人慰藉、就医困难等问题

●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保障孤寡老年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要发挥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枢纽作用,以社区为单位,由*府扶持建立照顾孤寡、独居老人的服务站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医院的密度和服务内容,鼓励物业加入孤寡、独居老人的照顾服务中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磊

□见习记者孙天骄

“嘭”的一声,滢豆玛准备起身上厕所时,不知怎么摔到了地上,剧痛立即袭来。71岁的她咬牙坚持从地上爬起来,扶着床沿、柜子、门框进了卫生间,坐在马桶上后久久无法起身。

不知过了多久,她硬撑起身体,连骨碌带爬往床的方向挪动,还顺手夹带上一个塑料盆用于大小便应急。还好,床边的桌子上有前晚准备的热水和食品;但客厅沙发上的手机,她实在没力气去拿了。

第二天下午4点多,滢豆玛家的门被打开了。原来是邻居一天多没见到她,又打不通电话,怕她出事,于是拿备用钥匙打开了她家房门……

滢豆玛是一位生活在北京的独居老人。像这样的老人在我国还有很多,他们因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无子女照料,无奈独居;还有一些老人因种种原因没有子女,又没有老伴,成为孤寡老人,他们大多数进入养老院,也有少部分人独自生活。这些老人不同程度存在没人陪护、无人慰藉、就医困难等问题。

民*部养老服务司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明确目标方向、制度框架、工作任务、服务标准等关键内容,重点保障孤寡老年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养老服务专门立法进程,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住养老院没家的感觉

住家里担心突发意外

“一个人生活,就要自强自立,内心要强大,不怕困难,披荆斩棘。”9月27日晚上,在北京市朝阳区利泽西园小区家中,已独居几十年的滢豆玛对记者这样说道。但回忆起3年前在家中摔倒的那场突发意外,她仍心有余悸。

当时,她既无力出门求救,身边也没有通信设备,只能忍着疼痛,爬到床上平躺下来。

邻居打开她家门后,走到床前,看她躺在那里,下意识地把手指伸到她鼻孔边,看有没有呼吸。这时,迷迷糊糊的滢豆玛醒来,对邻居说道:自己动不了了,可能是把腰摔坏了。

邻居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

独居在家,老人们最怕的就是这样的突发意外。

年过古稀的高文英住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的一个老小区,已独居多年,因家住3楼、没有电梯、腿脚不便,上下楼外出买东西成了她的一大难题。

每次出门前,她都要反复检查是否带了钥匙,然后拿上门口的塑料椅子,扶着楼梯扶手,一步一步沿着楼梯往下挪,每下一层,都要放下椅子坐在上面歇一会儿。下到一楼后,把椅子放进停在楼门口的一个小推车里,推着出去购物。

为了减少突发意外发生,高文英一般不下楼,平时就在家里读读书、在客厅里绕绕弯,困了就休息,饿了就自己做点吃的。即便如此,她仍坚持在家里养老,“住在自己家里自由,希望以后能老死在自己家里”。

住自己家,还是去养老院,是很多孤寡、独居老人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年届90岁的王淑芳为此纠结不已。王淑芳20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先是在国家某部委工作,后来又调动到某央企,退休前是这家央企的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退休后她又被单位返聘,直到66岁才开始退休生活。

最初,她选择在北京市昌平区一家养老机构养老,这家机构适老设施不错,经常开展老年活动。当时,她坐地铁往返于养老机构与家之间。

后来,她的股骨头坏死,坐地铁不方便,就离开养老机构住回家里。但她家所在的楼房没有电梯,又住4层,上下楼非常不便,不久后,她又住进了家门口附近的一家养老院。

9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这家位于北京四环边的养老院。王淑芳坐在轮椅上,由工作人员推出来停在院子里的会客桌前。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王淑芳佝偻着身体,颤颤巍巍地挪到藤椅上坐下,开始诉说自己的故事。

在王淑芳看来,入住养老院,有工作人员照顾,一日三餐吃得挺好,还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但她就是不习惯养老院的集体生活,“没有家的感觉”。

“住在养老院里,就要服从养老院的管理规定,过集体生活,叫你起床就得起床,叫你吃饭就得吃饭,叫你干嘛就干嘛。你说我今天想吃面条,明天想喝粥,那不可能,养老院有固定的食谱。”王淑芳说,在家里就很自由,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出去就出去。

但她又没有办法不住这里,“我老伴走了,也没有儿女,我就是一个白发老太太,孤单一人”。

住院手术无亲属签字

无直系亲属致看病难

医院后,经CT等检查发现,滢豆玛摔骨折了,需要马上手术。但难题又随之而来——没有家属在手术通知书上签字。无奈之下,医院的王医生。

原来,多年前,滢豆玛外出游玩时摔倒致小腿靠近脚踝部骨折,医院救治。同样面临手术需要家属签字的难题,最后实在没办法,由医院的王医生签字实施手术。因此,她与这位王医生成了朋友。

这次又联系王医生,虽然王医生因工作医院接受治疗,但还是同意给她签字,让滢豆玛顺利进行了手术。

手术后,滢豆玛躺在病床上不吃不喝。护士问她原因,她说,因为自己手术后不能起床,躺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这样做就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但这终究不是办法,她还是请了护工照顾,直到出院回家。

谈及就医经历,滢豆玛深有感触地说:“发病时没有人陪着,去医院需要挂号,做手术需要签字,不能动还需要陪护,太难、太麻烦了。”幸运的是,她所住的利泽西园小区被评为“中国十大幸福小区”之一,邻里关系相处融洽,楼上楼下邻居互相照应,让她感到温暖。

滢豆玛称,自己将来一定要“走”得有尊严,一旦病重,无法医治了,不要上呼吸机,不要插管子,“那些东西一概不要,该走就走”。

独居多年,高文英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态“还可以”,称这么医院,一是年轻时久病成医,现在有个小毛病自己能到药店买药;二是她“前半辈子吃了不少苦,现在遇事看得开,就少生病”。

但她也坦言:“没人陪着,医院,像邻居说的网上挂号、机器挂号,我都不会。”

住在养老院里的王淑芳也深刻体会到了就医难。

她告诉记者,医院看病,首先得向养老院提出申请,然后由直系亲属接走,医院看病,“我没有直系亲属,也没有人来接我,医院看病太难,3医院了”。

据了解,该养老院有两名护士,还有一名兼职医生。一般的小病,由护士到养老院隔壁的诊所拿点药;兼职医生有时候过来转一转,给老人们做个心电图等,但没有更全面的诊治。

王淑芳经常头晕,医生说是低血糖,她就在随身的袋子里常备些巧克力,有需要时就拿出来吃一块。

“我都90岁了,活一天算一天,有病也不想治疗。”王淑芳称。但她还是期待:如医院看病,养老院医院的科室医生来巡诊?

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

除了亲戚没人来看望

“你们能来跟我聊聊天,我很高兴,在养老院里,没有人跟我聊天。”王淑芳对记者说。

王淑芳说,没有新冠肺炎疫情时,会有大学生志愿者到养老院慰问,陪他们聊聊天,演个节目、唱个歌,后来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就没有人来陪他们聊天了,“最严的时候,只有直系亲属能进养老院探视。我没有直系亲属,所以没有人来看我”。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也很少主动跟她聊天,“她们人少,要照顾我们所有人,很忙,我有需要时就呼叫她们,比如说‘给我打点开水’‘给我洗下衣服’,然后说几句话,她们就去忙别的了”。

在王淑芳看来,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流动太快了,她好不容易认识了,没多久就离职了,然后又换新的,这让她很不适应。

老人之间的沟通也是困难重重,且不论疫情防控,养老院住的大多是高龄老人,“耳朵背,大家互相听不清,你要跟人家说话,得趴到人家耳朵边喊,聊天有障碍”。

“我有时候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王淑芳说。

养老院每天有做手工活动和棋牌活动,王淑芳一般情况下都会参加,而自由活动时基本没事干,多是睡觉打瞌睡。

难得的下楼时间,高文英遇到老邻居就一起聊聊家长里短。她渴望与人交流,但又无法经常出门,“我们这是小城市,除了几个亲戚朋友,平时也没有人来看我”。

在滢豆玛看来,一个人住,又整天在家里待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容易出问题。她努力让自己忙起来,成为小区里的活跃人员,带领老年人跳广场舞,热心小区公共事务,还在退休后注册成为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联系4家空巢老人家庭。

由于朋友多,她便主动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信得过的人,把家门钥匙留给信得过的邻居,“远亲不如近邻”。

有一次,她外出忘带手机,有邻居来找她,敲门没人应、打电话屋里响起铃声但没人接。邻居急了,向居委会反映。居委会书记赶到她家门口,找到有备用钥匙的邻居开门,发现她不在家。正着急时,滢豆玛及时回了家,才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居委会书记对她说:“阿姨,您以后出门千万得带着手机。”利泽西园小区也给了滢豆玛力所能及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孤寡独居老人现状调查存在就医困难等问题